宋蕾蕾,滨州中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副庭长,一级法官。
崔新村,滨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、心理危机干预专委会主任,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。
为全力建设“心安城市”,让"心安"成为滨州人民的日常感受,2024年12月起,由滨州市委政法委、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主办,滨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共同参与的心理访谈类栏目《心安心语》正式开播。4月18日的《心安心语》邀请了滨州中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副庭长宋蕾蕾、滨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崔新村做客直播间,直面校园欺凌,讲述少年的勇气修炼课。
一、校园欺凌:隐秘的暴力之网校园本应是成长的乐园,但欺凌的阴影却让部分孩子深陷痛苦。滨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崔新村指出,校园欺凌不仅包括肢体暴力,更包含语言侮辱、社交孤立、网络攻击等系统性伤害。这些行为具有重复性、权力不对等性,可能引发受害者抑郁、焦虑甚至自残倾向。宋蕾蕾法官表示,法律上认定欺凌一般需要满足"蓄意伤害、力量失衡、重复发生"三要素。校园欺凌在类型上包括:身体欺凌:殴打、抢夺财物。如某小学男生长期遭同学殴打致抑郁。语言欺凌:辱骂、起侮辱性绰号。初中女生因体型被嘲笑引发严重焦虑。网络欺凌:恶意P图、造谣传谣。高中女生旅行照遭网暴产生社交恐惧。关系欺凌:群体孤立、散布谣言。转学生因方言被排挤长达半年。二、法律利剑:欺凌者需付出沉重代价宋蕾蕾法官分享了三个典型案例,揭示欺凌行为的法律后果:案例1:某女生因宿舍矛盾伙同他人殴打同学并拍摄视频传播,被判寻衅滋事罪,获拘役缓刑。案例2:学生小A遭长期霸凌后确诊精神障碍,法院判决施暴者及监护人赔偿2.58万元。案例3:微信群辱骂同学构成名誉侵权,6名未成年人被判公开道歉并赔偿维权费用。法律警示:欺凌行为可能触犯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甚至《刑法》,轻则警告罚款,重则面临刑事处罚,施暴者与监护人均需担责。三、如何区分“欺凌”与“普通冲突”崔新村老师提出三大核心特征:力量失衡:施暴者在体力、社交地位或信息资源上占据绝对优势;重复发生:教育部界定“同一受害者年内遭3次及以上攻击”即为欺凌;系统性伤害:欺凌往往形成“施暴者-协助者-旁观者”生态链,群体助威使伤害放大数倍。例如,某学生因家庭隐私被胁迫,长期遭受勒索;另一学生课本被隐匿连续47天,均属典型欺凌。四、防治需要立体防线家庭根基:重建家风家教,培养孩子同理心。法律震慑:14周岁以上严重施暴者须承担刑事责任。心理干预:通过沙盘治疗、团体辅导等帮助双方修复心理创伤。文化浸润:将传统文化中的"仁爱"精神融入校园教育。如果你遭遇欺凌,请记住勇敢发声,及时向老师、家长或警方求助;保留证据,聊天记录、伤痕照片等可作为维权依据;拨打24小时心理热线400-0543-525,寻求专业支持。校园欺凌不是“成长的代价”,而是必须斩断的毒蔓。愿家庭、学校与社会携手,
版权所有: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:鲁ICP备13032396号
地址: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五路503号 电话:0543-3365914 邮编:2566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