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图片新闻
法院干警如何推动态度提升、能力提升、作风提升?丨提升干部内生动力③
  • 作者: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管理员发布时间:2025年05月16日

微信图片_20250519093013

  为贯彻落实滨州市委关于提升干部内生动力的部署要求,5月13日,滨州中院举办第六期“理论学习面对面”主题论坛——提升干部内生动力,谱写品质司法滨州新篇章。本次论坛邀请了包括省法院选调生、滨州援青法官在内的8位嘉宾围绕“信念提升、站位提升、思维提升、视野提升、态度提升、责任提升、能力提升、担当提升、廉洁提升、作风提升”10个方面,分享工作经历和个人认识。本期刊发法院干警如何推动态度提升、能力提升、作风提升——

  提升干部内生动力③——法院干警如何推动态度提升、能力提升、作风提升?

  分享人:执行一庭庭长张发荣、执行一庭书记员赵媛

  主持人:诉讼服务中心执行服务科科长郭颖颖

  干警的能力、作风、态度不仅关系到个案办理的质效,更深刻影响司法公信的根基和司法权威的底色。

  那么执行干警是如何通过作风提升、态度提升和能力提升,来践行司法为民的要求呢,我们邀请到了执行一庭庭长张发荣和书记员赵媛,就办案中的实践与思考来跟大家分享。

  说起法院的执行工作,老百姓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“执行难”这个词,攻坚克难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是我们滨州的执行工作却格外亮眼,我这里有一组数据向大家展示。请问张庭长,您是如何通过作风提升带动执行质效提升取得好成绩的呢,有什么秘诀和法宝吗?

  张发荣:要说有什么秘诀呀,还真有一招,跟大家分享一样东西,请看大屏幕,这就是我们每天做的《每日提醒》,已经连续坚持了3年多。

  主持人:您说的这个《每日提醒》,能不能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。

  赵  媛:每天早上8:00前,中院执行指挥中心都会把当天的应办事项、重点指标等等全都列出来,投放到全市法院执行指挥中心的屏幕上,同时发到执行局长群里。我们张庭长就会在8:30上班前,完成对各基层法院的电话调度,坚持做到当天问题当天解决,我们每个工作日的早上都是这样的。

  主持人:这真的是一个创新并且成功的工作方法,您当时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式开展工作的?

  张发荣:2022年年初,我刚到执行庭的时候,就发现有一家基层法院长期未结案件达到了300多件,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,全市执行工作的质效大大受到影响。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的局面,我就想通过每天通报的方式来提醒他们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。这个时候我就想,能不能把事后通报变成事前预防。

  我们就每天把还差10天到期的案件逐案排查出来,列入每日提醒。当然,这当中也包括即将到期的过付案款等等。这样就把通报变成了预防,实现了对下管理的精准化、精细化,实现了线上管理的关口前移。到现在,已经连续坚持每日提醒800期。

  主持人: 也就是说,每一家基层法院执行指挥中心每天早上打开屏幕,看到的就是当天的每日提醒。去年8月份《人民法院报》专门刊发推广了我们每日提醒工作经验,张庭长,这个工作方法之所以能成功,您认为关键是什么?

  张发荣:能够取得成绩的关键就在于“坚持”这两个字,就像《每日提醒》一样,当然这只是我们众多执行工作当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。比如,为了推动破解“执行难”,我们于2022年初创立了“滨锋52”执行工作品牌,就是:每家基层法院每周开展一次集中执行行动,全年不少于52次,所以叫滨锋52。

  我们就是用集中执行这种传统的,走街串巷的老办法、笨办法,来实地查找被执行人,查看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,回应申请执行人的期待。行动开展当年,核心指标就跻身全省第一方阵。

  主持人:这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事,但只要坚持,就能汇聚成滴水石穿的磅礴力量。那在好成绩的背后,肯定也是经历了一番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。那么想请两位从执行工作的角度讲一讲,是如何用态度提升促进执行案件办理的呢?

  赵 媛:说到这,我想起了某机动车检测公司拖欠某农工机械公司租赁费的那个案件。该检测公司是被执行人,刚开始我们对他的银行、证券、车辆等财产进行网络查控,都没有大额查获,而且检测线在银行有抵押,从财产状况上看,完全就是一副快要倒闭的样子。

  但是申请执行人一直信访,反映该检测公司正常经营且有营收。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李某一直说没钱还款。他每周向法院转款两三百块,还说这是“履行诚意”,就这样三年下来,他转账了427次,总共才29多万元,刚到欠款的十分之一,因为执行案款要按期与财务对账,给我们的案款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,更重要的是,我感觉他的行为已经构成对胜诉人权益的严重侵害,和对司法权威的挑衅了。

  主持人:那这样的办案困境我们是如何打破的呢?

  张发荣:执行案件过程中,有信守承诺的主动履行,也有费尽心机的逃避执行,面对这种“老赖”,就需要我们“持执以恒”,一层一层的来揭开面纱。

  我们先是掌握了机动车检测的价格,然后通过蹲守,算出了每天检测车辆的数量,他们每天的营业收入大概在2万元到4万元不等,一年就有四五百万,但是这些钱都没有进入到公司的账户,我们就怀疑李某极有可能借用他人的账户转移了这些收入。

  赵  媛:查到这里,我们心里就有底了,我们立刻把这个案子纳入下一周的集中执行行动中,并且在执行直播过程中拿到他的收款二维码,当场戳穿了他的谎言。

  张发荣:我们现场发现,检测公司的经营收款二维码,其实是他女儿的个人微信,收入到账以后立马又转给了第三人,资金从未流入公司账户。所谓的每周给我们法院账户打钱,只不过是糊弄法院的“障眼法”。经过研究,李某及其女儿转移收入的行为,已经构成拒执罪和拒执罪的共犯,于是啊,我们移送公安,要求追求其刑事责任。

  后来,李某及其家人迫于我们打击拒执的强大的这种压力,一次性全部还清了本息280万元,实际控制人李某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。

  主持人:这个案例刊登在5月7日人民法院报《执行周刊》上,名字就叫《父女费尽心机,走不通的“拒执”路》。市委宋书记提出“依法有法办,有法依法办”理念,您刚才提到的案件可以说是非常有代表性。

  我们也知道,在办案中还要做到政治、社会和法律三个效果相统一,这也是对法官能力的高要求。张庭长,对此您有没有什么感悟跟大家分享呢?

  张发荣: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,就是我们执行工作追求的目标。去年我办理的一起案件,这个案子,是最高院挂网的一起信访案件。被执行人是我们当地一家大型风电设备制造企业,涉案标的是价值1.8亿的风力发电设备生产线。

  前期,对抵押物也就是这个设备进行了依法拍卖,流拍以后又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依法出具了以物抵债裁定书,那么,按照法律规定,我们法院剩下的工作,就要对生产线设备进行拆除并交付给申请执行人。

  赵  媛:这家公司是我们当地一家大型民企,职工有3000多人,张庭长带我们去查封他们的生产线和设备,发现大部分还在正常使用,但是在拆除设备交付的过程中我们却遭到了现场的围攻,工人们关上厂门把我们办案人员围在了厂区里,坚决不让我们拆除生产线。

  主持人:一边是法律的明文规定,一边是一个企业的生存,张庭长,面临这样两难的困局,您是如果破局的呢?

  张发荣:如果按照法律规定,就是拆除设备进行交付,这样就会影响3000位职工的就业和生计,但是不交付,又将导致申请执行人公司国有资产流失。

  霍敏院长说:“以确定性的思维,应对不确定性的工作”,我很受启发。企业要生存,工人要就业,设备要运行,生产线是确定的,财产处置交付是不确定的。经过组织双方进行谈判,整整用了1年的时间来磋商,像这种谈判不下20次,最终找到了,既不用交付设备,又能避免申请执行人国有资产流失的第三条路,那就是继续租赁使用12年,租金4800万,租期届满,如果拆除费用高于设备残值的话,申请执行的公司就不要了,所有权直接归被执行人所有。

  实际上,我们已经提前评估过,12年后的拆除费用肯定是要高于残值的,所以到时候,就不用再交付了。这样,我们就保住了咱们当地3000人就业的生产线,保住了企业,做到了市委宋书记提出的:“依法有法办,有法依法办”,实现了办案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。

  主持人:感谢两位的分享,执行工作不仅仅是法院工作的重点,也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。用作风提升带动执行质效提升,用态度提升促进案件实质化解,用能力提升推动办案三个效果有机统一,为“实干履职”四个大字写下执行人的脚注。 

  滨小法:我眼中的能力提升、作风提升、态度提升

  提升态度意识,切实将态度意识转化为司法为民的行动力。要坚持“如我在诉”,树牢“公正司法、司法为民”宗旨意识与职业荣誉感。要锤炼过硬作风,用规范言行传递司法温度。要坚持“小案事不小、小案不小办”理念,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与人文关怀。

  提升司法能力,以过硬本领护航公平正义。要筑牢政治忠诚,深学法治思想,把准司法方向;要精研法律法规,强化庭审驾驭、文书写作等实务技能,在疑难案件办理中积累经验;要践行司法为民,提升群众工作能力。要紧跟智慧法院建设,增强信息化应用水平。

  提升司法作风,以优良作风护航司法公正。要严守纪律规矩,筑牢廉洁防线,杜绝“微腐败”;要践行务实担当,力戒形式主义,高效办理案件,以“钉钉子” 精神抓落实;要改进司法服务方式,提升亲和力与公信力。

关闭

版权所有: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:鲁ICP备13032396号
地址: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五路503号 电话:0543-3365914 邮编:2566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