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好人,关于感动 |
||
来源: 发布时间: 2014年06月09日 | ||
◎尹晓宁上班三年,一直在研究室工作,没审过案子,没接触过当事人,不过却也听小姐妹讲过不少当事人的故事,有百般抵赖不承认自己是当事人的,有想方设法撕毁传票的,有撒泼耍赖咬了法官胳膊的,还有装疯卖傻企图逃避法律制裁的,形形色色,让人啼笑皆非。有时候也感慨,法院就是是非之地,来来往往的当事人真是难得见着好人。 前几天,把这话说给一个年长一些的法官听,她笑笑说,“什么叫不是好人?请客送礼贿赂法官的不是好人?跟法官吵个脸红脖子粗的不是好人?你还是年轻,想的简单。”我很是惊讶,请她说一说情况,她沉思了一下,讲了一件事。 不记得是8年还是9年前了,有一交通肇事案,被告人是外地人,开了一辆组装的大三轮车,在我们当地撞死了一个人。检察院按照交通肇事罪起诉到法院。案件还在审理中,被告人的妻子跟法官商量来送赔偿款,时间就定在了2天后的周五。 周五一天也没见着人,法官虽觉得奇怪,但当天还有案子,就没再打电话问。直到周六中午,法官加了一上午班,准备回家吃饭,在门口遇到了一个40多岁的女人,抱着一个包袱,风尘仆仆。问了才知道,这就是被告人的妻子。她是农村人,第一次出远门,周四出了家门,可不识字也不认路,打听着坐车才来到法院,时间已经是周六了。门卫说今天法院不上班,她就坐在门口等,就盼着能不能遇见法官。 听了以后,法官带着她去了对面的小店,吃了点东西就回到办公室,说案子的事情。只见那女人一层一层剥开手里的包袱,满满地一包袱钱。法官当时愣了,这钱实在太零碎了,100元的罕见,大多是50元、10元、5元,甚至还有毛毛钱。女人有些着急,“您别看这钱不整,一共是50000块钱。家里穷,借遍了亲戚也就凑了这些┅┅” 法官没说话,临时喊了2个同事帮忙,清点了2个小时,真是整整5万块钱。法官跟她讲了案情,讲了法律,最后打了个收条,这过程,女人一直没作声。要出门时,女人扯了扯法官的衣服,小心翼翼地从衣服夹层拿出一沓百元钞票,递给法官,“俺是外地人,是农民,不懂这些事儿。当家的撞了人,人家是遭了祸了,俺们再难都要赔人家的。不过他是家里的顶梁柱,法官您行行好,替俺请庭上的同志们吃个饭,让他早点出来吧。谢谢你们了!” 这一沓钞票整整2000元,像是特地挑出来的整钱,贴着身子收好,还是温温的。法官转身开了办公室的门,请她坐下说:“这案子关键是看被害人方谅解不,你对象犯了错,当然是尽量赔偿,可家里老老小小要生活,你也得用钱,如果这是你家里生活费或者回去的路费,那你收好了。如果家里还生活的下去,这钱是专门拿来请大家吃饭的,那我就替你把这钱算到刚刚的赔偿款里,再打个收条,毕竟你多赔人家一分,人家就多一分谅解。” 我想问当时那女人是什么表情,法官笑了笑说:“我早就不记得了,反正最后是给她打了52000元的收条。她就是心疼她丈夫,想着法官能照顾照顾,早些出来,是人之常情。拿钱给法官,说严重了这就是违法的,可你能说这就不是好人了?” 听完了故事,我似乎觉得有些困惑,这种本是贿赂的行为,为何听起来并没有那么的可恶?那先前列举的那些令人生气的行为,是否也有可以释怀的原因? 试想,普通人进了法院的大门,坐在原告或被告席上,即便是有着相当社会地位的人,心中也并不是一片安宁。面对法院的传票、开庭过程、不利的判决结果,他们有着本能的抗拒和不安;面对庭审程序和大部分法律规定,他们感觉陌生,尤其是遭遇与正常的道德认知相反的审判结果,不安之外更有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冲动;纵然是老实如那位被告人的妻子,也希望通过花些钱让自己的丈夫轻判一点儿。但这就不是好人了吗? 在法院这样一个秩序井然的机关,从案件受理、送达、审判、执行都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,生活工作于其间的我们,自然也就适应了这样的秩序和规定,于是我们要求当事人守法律规定,守庭审纪律,依法履行判决,诸如此类,有时当事人“不按套路出牌”,打乱了我们心中的秩序,就有了太多我们认为的“不好”的当事人。 其实,大可不必这么绝对。体谅那些源自本心的行为,多解释、多沟通、多理解、多包容,也许我们的秩序世界中,也并没有那么多的坏人。不过我欣赏这位没有收钱的法官,2000元钱不值什么,却换了自己的心安。这些年过去,记得这件事情的或许不止是这位法官,还有一些人,还有一些感动。 |
||
|
||
【关闭】 | ||
|
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