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法院文化 > 法官随笔

致与书相伴的青春

来源:   发布时间: 2014年09月15日

孙德国

“流光容易把人抛,红了樱桃,绿了芭蕉”。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飞逝,蓦然发现自己已匆匆走过不惑之年,激情燃烧的青春已离我渐渐远去。回首走过的青春岁月,与书相伴的日子显得愈加青葱。

    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,那时家境贫寒,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,家里没有只字片纸,更不用说藏书了。读小学时除了课本外,几乎没有其他书可读。

    也许是天生对文字有种特殊的情感,平时碰到但凡带有汉字的年画、报纸、小画书,总能让童年的我如痴如醉,沉溺在文字之中忘乎所以。童年时的课外读物主要是小画书,家里穷没钱买,但“书非借不能读也”,哪位小伙伴新添了小画书,消息就像带风的翅膀,迅速在伙伴中疯传开来,我一般是首当其冲,抢先一步借到手先睹为快。就在那时,《地道战》、《地雷战》、《闪闪的红星》等小画书中的革命故事开始在我心底生根发芽,萌生出长大后誓与敌人作顽强斗争的革命情感。

    童年时的我与同龄的其他孩子一样,特别喜欢住外婆家。除了能吃到外婆私藏在衣柜深处的糖果之类的零食外,还能读到外婆家的“墙报”——糊在墙上的旧报纸。那时大舅在村里当村长,村中订的一些过期的旧报纸,外婆拿来糊在炕周围被烟熏得黑乎乎的土墙上,这让痴迷文字的我兴奋异常,读“墙报”是我到外婆家的必做的一件“大事”。碰到报纸上不认识的字就记下来,上学时再去问老师。也常常因为报纸上意犹未尽的故事在“转下一版”的字样中,而偷偷把糊在墙上的报纸揭的面目全非,多处地方露着“伤口”。待我走后,外婆只得耐心清理我的“战场”,把揭开的报纸一点点重新糊好,或再拿张完整的报纸糊在“伤口”处。

    十一岁那年,一场意外的大病把我击垮。原本是阑尾炎,村中的赤脚医生却误诊为伤寒,在村中治疗了近一个月,经确诊后已是晚期,送到县医院做了两次手术,才勉强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,但精气大伤,身体久久不能康复。休了半年学。躺在病床上的日子近乎煎熬,做小学教师的四叔在新华书店给我买了《高玉宝》、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、《我的大学》等小画书,勉励我鼓起勇气,克服疾病的折磨。那段日子里,我每天一遍遍读小画书,有的小画书甚至能从头至尾背诵下来。有小画书的陪伴,我平稳度过了那段酷刑般的病床岁月。

    读初中时,能够接触到的书籍杂志逐渐多了起来。那时我就读的联中一共仅有三个班,每个年级一个班,学校给老师们订阅的报刊杂志也如数家珍。除了学校给老师们订阅的报刊杂志外,班中有些家境殷实的同学,也会订阅诸如《春笋报》、《萌芽》之类的中学生读物。因为我语文成绩较好,深得当时教语文的张兆星老师的偏爱。每次学校订阅的、其他同学订阅的报刊杂志,他都首先悄悄地塞进我的书桌,使我有幸先睹为快,在书的海洋里畅游,吮吸着书的芳香,汲取着书的营养,增长了自己的知识和阅历。我读完后的报刊杂志张老师“回收”后再发给订阅的同学。直到多年以后,谜底揭开,订杂志的同学才如梦方醒地戏谑,原来他当时订阅的杂志是给我订的,他只是在看我读过甩手后的“二手货”。

    高中时代是一个忙碌的时代,是一个孕育梦想、实现人生价值的时代。在那段峥嵘岁月里,每天重复着近乎三点一线地的生活学习规则,那个时期读书获取的知识,或许是我一生中储备知识最多的时期。高中时读书的品味已不再限于略显幼稚的文学杂志,而是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巨著,诸如《平凡的世界》、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、《朝花夕拾》等,获得了大量知识,开阔了视野,也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。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。在紧张的课堂上,在书的海洋里,废寝忘食,夙兴夜寐,用激情抒写着青春的梦想,用汗水浇灌着青春的希望,用拼搏为青春喝出精彩。

    大学时光是人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一段美好时光。与高中生活相比,少了高考的压力,与参加工作相比,少了工作的压力。象牙塔里的生活丰富多彩,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练机会。那时,甩掉高考枷锁后的多数同学忙于打球、看电影、谈恋爱。由于自身条件并不优越,班中女生也多暴龙,加之家境贫寒,没恋爱的机会,也没钱去蹲电影院。于是课下之余,把时间多数泡在图书馆、阅览室,借阅了大量的小说、散文、诗歌。

    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大学校园中正流行汪国真的诗,用软皮本抄写了大量的诗歌、名句,沉浸在汪国真勾画的诗一般的梦境里。后来有幸进了学校的广播站,成了校广播站的一名编辑。每天忙于编发稿件,因而涉猎的书籍更多。现在回首看来,大学时代两年的青春岁月,整日与书相伴,虽然没有品尝象牙塔里恋爱的甜蜜,但有那么多好书陪伴在我左右,想来却也享受着另类的幸福,没有虚度那段美好时光。

    大学毕业以后,成了中学的一名教师。到讲台上才知道,给学生一瓢水,需要储备一桶水。当时我教初中政治,政治和法律是不分家的。法律知识的欠缺,使我选择了高教自学法律专业的考试,寒来暑往,挑灯夜读,终于拿到了自学法律专科文凭。机会来敲门。一九九四年那年,恰逢全国法院检察院增编补员,抱着试试看的心情,报名参加了考试,竟然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法院,成了基层法院的一名法官。

    那还是肩扛天平,头顶大盖帽的时代。一身威武的审判服,让单薄的我帅气了许多。进入法庭工作,虽不如想象的那样神圣,但也确实感觉到肩上所负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。

    法庭距县城较远,位于县城东北部的乡镇一隅,濒临渤海湾,风吹日晒,男女皮肤都黝黑黝黑,大街上满目望去尽是清一色的“大伯”,即使有女性混迹其中,安能辨其是雌雄,因而也远离了“美色诱惑”。

    白天上班面对的是一些繁琐的离婚、赡养、欠债不还琐碎的民事经济纠纷案件。晚上没有任何精神生活,亦没有电视相伴,只有呆在宿舍里,读书学习。自费订阅了《散文》、《小说月报》等文学杂志,陪伴我度过了在法庭的春夏秋冬。又考取了函授法律本科文凭,并取得了学士学位。后来结婚生子,调到县法院,进一步努力,考入山东大学在职法律硕士班学习。

    三年的法硕学习生活,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法学家的名著,法学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,取得了法律硕士学位。多少个挑灯夜读的日子,别人在酒桌上推杯换盏,歌舞升平,我则独自呆在家中刻苦学习,通透法理,潜心研读法律。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后有幸在市中院遴选法官时以优异成绩成为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。

    如今,开庭撰写裁判文书的工作之余,仍然喜欢读书。品读中外法学名家的经典著作,认真体会法学家的法治思想,秉持坚守法律至上的信仰和理念。研读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,仔细领会圣人的哲学思想,洗涤心灵、领悟生命的真谛。腹有诗书气自华。是读书让我少了些浮躁,多了些沉静;少了些轻薄,多了些深刻;能以平和的心态观世间万物,理性思考社会和人生。寂静的夜晚,面对外面的城市霓虹、喧嚣吵杂,静静的躲在温馨的家里,打开台灯,泡一杯茗茶,捧一本好书,细细品读,与哲人慢慢对话,感觉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。

    因为爱读书,所以每次搬家,最重要最难搬运的也是书。妻子是一名教师,也对书籍有所偏爱。于是朋友替我搬家时,常常面对我的一大袋一大袋的书犯愁,戏谑说真像孔夫子搬家啊,什么年月了,带这么多书干什么?又重又没有用,卖废纸吧!我莞尔一笑,看着那些伴随自己成长的书页泛黄的书,像一个个情谊至深的老友,怎忍心舍得丢弃!

    回首与书相伴的青春岁月,充实而温暖。展望今后的人生之路,誓与书不离不弃。今生惟愿与书为伴,在书香中品味生活,感悟人生。

关闭

版权所有: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:鲁ICP备13032396号
地址: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五路503号 电话:0543-3365914 邮编:2566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