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到陈晓静,是8月6日的下午两点。在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五庭开庭现场,她已经等了当事人半个小时。“虽然约好一点半,但有些当事人可能得从很远的地方甚至外地赶过来,等等很正常。”说到这些,陈晓静语气自然平静。
“假如我是当事人”“多换位思考,就会理解他们”“多跑两趟腿、多打几个电话,能调解成功,也值得”……在法院系统工作26年,这一直是陈晓静对自己的要求。去年,在她办理的案件中,调解结案率达到85%,这在全国中级法院民事审判中也极为少见。多年来,她所审理的案件无一错案、无一上访。
“调解是个良心活”
婚姻家庭、老人赡养、债务纠纷、邻里矛盾……民事案件特别是传统民事案件看似琐碎,但每一件都事关百姓切身利益,尤其是二审民事案件,大都矛盾尖锐,调解难度极大。
对法官来说,判决一起案件相对容易,而调解或许需要多耗费几倍的精力,这不仅需要超常的耐心和高超的技巧,更需要发自内心的责任意识和维护稳定的大局意识。
在陈晓静眼里,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,都应该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调解,“调解是个良心活,多跑几趟腿、多打几个电话,能让当事人双方和气解决纠纷,那就都值得。有些当事人是在气头上或是碍于情面,坚持对簿公堂,如果图省事,一判了之,或许会给他们带来终生遗憾,会导致一个甚至多个家庭的不幸。”
仔细了解案件来龙去脉,多次跟双方沟通,陈晓静用自己对工作的耐心和对当事人的爱心,不厌其烦地处理着每一个经手的案件。
70多岁的老人于某,卧病在床,急需用钱,而多年来,其台胞丈夫汇给她的钱款由其大女婿柳某负责管理,如今,柳某却拒绝拿出这笔钱款。于某起诉后,一审判决柳某全部返还。
因老人子女众多,错综复杂的案件诉讼引发了家庭大动乱。二审中,陈晓静仔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,多方打听背后的故事和钱款的去处等,在数次约见双方当事人和亲属代表,多次调解、多次沟通后,最终将返还钱款问题、老人赡养问题和这一家人相互之间的民事、执行等8起案件一并调解成功。在协议签订后,她先后几次电话回访,并亲自到老人家中看望,多年卧床的于某握着她的手激动地痛哭不止:“多亏了你,我们一家人才重归于好,不然,我就是走也不甘心哪。”
类似的案件一起又一起,不管多么复杂多么难处理,陈晓静从未退缩,她总是说,“看到一张张纠结的脸从我这里离开时,眉头是舒展开的,我特别欣慰。每个当事人,都有自己的经历、难处和苦衷,只要揣着一颗理解、体谅的心,设身处地替他们想想,就一定能实现案结事了。”
自创“民事调解九法”
近几年来,陈晓静年均审结案件200余件,调撤率达85%以上,这也塑造了她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丰富的调解经验。
在工作中,她总结的“平等对待法、耐心倾听法、关注细节法、换位思考法、释法析理法、巧借资源法、直面焦点法、全程调解法和持续跟进法”等民事案件调解九法,在同行中引起强烈反响。
“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、去沟通,百姓之间,哪有过不去的坎儿。”刑满释放人员林某,回归社会后租住在一处简陋的阁楼里。楼下邻居因为歧视屡次放狗将他咬伤,林某将邻居告上法庭,一审判决邻居赔偿365元。二审时,林某多次在电话中说,“像我这样的人找个工作不容易,没时间上法院,你们随便吧。”
陈晓静工作之余,主动来到林某家里,跟老朋友拉家常一样聊起他的工作、生活、父亲的身体、他新学的技术等等。整整一上午,林某深受感动,坦诚地说,没想到法官会亲自来家里跟他聊天,这是出狱后他第一次感觉到不比别人低一截。后来,林某主动表示愿意跟邻居和解,没有走上法庭,双方冰释前嫌。
要耐心倾听、了解当事人的诉求,要仔细观察当事人的习惯、性格,要尽可能地给双方同等的时间和机会表达意见,要多走下法台和他们“零距离”“面对面”;距离远的,调调时间,不方便请假的,就周末办理……一条条、一件件,陈晓静用看似不起眼的小举动,感动着每一个人。“法律需要维护、司法必须公正,但人都是有感情的,我努力做好‘桥梁’,有时候双方自己就要求和解了,从大处说,社会稳定也就不愁了。”陈晓静说。
“出力不讨好”的“调解神人”
在同事们的眼里,陈晓静是个不折不扣的“调解神人”:连续3年办案数量第一,调解率年年创新高;2011年被评为法院系统调解能手、2012年荣立省高院个人二等功、2013年荣立一等功。
然而,每一件民事案件都可能牵涉到法律关系、伦理道德、心理情感的多重考验,“出力不讨好”的尴尬更是时常遇到。
在一起当事人韩某与青岛某公司的身体权纠纷案中,因一审错列了诉讼主体,二审只能发回重审。而重审,意味着家庭困难的韩某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拿不到赔偿款。当陈晓静将法理讲给韩某听时,情绪激动的韩某认定她收受了对方的好处,多次闹访告状。双方律师都劝陈晓静没必要如此费心费力,发回原审法院图个清静。
但是,“倔强”的她忍着委屈,面对当事人的不信任和不配合,一个又一个电话,一次又一次解释,反思自己、分析原因,多次调整调解方案,最终,案件得以解决,韩某拿到赔偿款后,一再道歉道谢。
“谁作为当事人都心急,那种心情可以理解,多换位思考,多想办法,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。”面对误解、面对指责甚至辱骂,她总是咽下委屈,直到案件解决,在她看来,只要当事人双方满意,她的付出就值得。
——本文载于2014年8月13日《大众日报》18版
见到陈晓静,是8月6日的下午两点。在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五庭开庭现场,她已经等了当事人半个小时。“虽然约好一点半,但有些当事人可能得从很远的地方甚至外地赶过来,等等很正常。”说到这些,陈晓静语气自然平静。
“假如我是当事人”“多换位思考,就会理解他们”“多跑两趟腿、多打几个电话,能调解成功,也值得”……在法院系统工作26年,这一直是陈晓静对自己的要求。去年,在她办理的案件中,调解结案率达到85%,这在全国中级法院民事审判中也极为少见。多年来,她所审理的案件无一错案、无一上访。
“调解是个良心活”
婚姻家庭、老人赡养、债务纠纷、邻里矛盾……民事案件特别是传统民事案件看似琐碎,但每一件都事关百姓切身利益,尤其是二审民事案件,大都矛盾尖锐,调解难度极大。
对法官来说,判决一起案件相对容易,而调解或许需要多耗费几倍的精力,这不仅需要超常的耐心和高超的技巧,更需要发自内心的责任意识和维护稳定的大局意识。
在陈晓静眼里,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,都应该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调解,“调解是个良心活,多跑几趟腿、多打几个电话,能让当事人双方和气解决纠纷,那就都值得。有些当事人是在气头上或是碍于情面,坚持对簿公堂,如果图省事,一判了之,或许会给他们带来终生遗憾,会导致一个甚至多个家庭的不幸。”
仔细了解案件来龙去脉,多次跟双方沟通,陈晓静用自己对工作的耐心和对当事人的爱心,不厌其烦地处理着每一个经手的案件。
70多岁的老人于某,卧病在床,急需用钱,而多年来,其台胞丈夫汇给她的钱款由其大女婿柳某负责管理,如今,柳某却拒绝拿出这笔钱款。于某起诉后,一审判决柳某全部返还。
因老人子女众多,错综复杂的案件诉讼引发了家庭大动乱。二审中,陈晓静仔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,多方打听背后的故事和钱款的去处等,在数次约见双方当事人和亲属代表,多次调解、多次沟通后,最终将返还钱款问题、老人赡养问题和这一家人相互之间的民事、执行等8起案件一并调解成功。在协议签订后,她先后几次电话回访,并亲自到老人家中看望,多年卧床的于某握着她的手激动地痛哭不止:“多亏了你,我们一家人才重归于好,不然,我就是走也不甘心哪。”
类似的案件一起又一起,不管多么复杂多么难处理,陈晓静从未退缩,她总是说,“看到一张张纠结的脸从我这里离开时,眉头是舒展开的,我特别欣慰。每个当事人,都有自己的经历、难处和苦衷,只要揣着一颗理解、体谅的心,设身处地替他们想想,就一定能实现案结事了。”
自创“民事调解九法”
近几年来,陈晓静年均审结案件200余件,调撤率达85%以上,这也塑造了她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丰富的调解经验。
在工作中,她总结的“平等对待法、耐心倾听法、关注细节法、换位思考法、释法析理法、巧借资源法、直面焦点法、全程调解法和持续跟进法”等民事案件调解九法,在同行中引起强烈反响。
“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、去沟通,百姓之间,哪有过不去的坎儿。”刑满释放人员林某,回归社会后租住在一处简陋的阁楼里。楼下邻居因为歧视屡次放狗将他咬伤,林某将邻居告上法庭,一审判决邻居赔偿365元。二审时,林某多次在电话中说,“像我这样的人找个工作不容易,没时间上法院,你们随便吧。”
陈晓静工作之余,主动来到林某家里,跟老朋友拉家常一样聊起他的工作、生活、父亲的身体、他新学的技术等等。整整一上午,林某深受感动,坦诚地说,没想到法官会亲自来家里跟他聊天,这是出狱后他第一次感觉到不比别人低一截。后来,林某主动表示愿意跟邻居和解,没有走上法庭,双方冰释前嫌。
要耐心倾听、了解当事人的诉求,要仔细观察当事人的习惯、性格,要尽可能地给双方同等的时间和机会表达意见,要多走下法台和他们“零距离”“面对面”;距离远的,调调时间,不方便请假的,就周末办理……一条条、一件件,陈晓静用看似不起眼的小举动,感动着每一个人。“法律需要维护、司法必须公正,但人都是有感情的,我努力做好‘桥梁’,有时候双方自己就要求和解了,从大处说,社会稳定也就不愁了。”陈晓静说。
“出力不讨好”的“调解神人”
在同事们的眼里,陈晓静是个不折不扣的“调解神人”:连续3年办案数量第一,调解率年年创新高;2011年被评为法院系统调解能手、2012年荣立省高院个人二等功、2013年荣立一等功。
然而,每一件民事案件都可能牵涉到法律关系、伦理道德、心理情感的多重考验,“出力不讨好”的尴尬更是时常遇到。
在一起当事人韩某与青岛某公司的身体权纠纷案中,因一审错列了诉讼主体,二审只能发回重审。而重审,意味着家庭困难的韩某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拿不到赔偿款。当陈晓静将法理讲给韩某听时,情绪激动的韩某认定她收受了对方的好处,多次闹访告状。双方律师都劝陈晓静没必要如此费心费力,发回原审法院图个清静。
但是,“倔强”的她忍着委屈,面对当事人的不信任和不配合,一个又一个电话,一次又一次解释,反思自己、分析原因,多次调整调解方案,最终,案件得以解决,韩某拿到赔偿款后,一再道歉道谢。
“谁作为当事人都心急,那种心情可以理解,多换位思考,多想办法,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。”面对误解、面对指责甚至辱骂,她总是咽下委屈,直到案件解决,在她看来,只要当事人双方满意,她的付出就值得。
——本文载于2014年8月13日《大众日报》18版
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
QINGDAO INTERMEDIATE PEOPLE'S COURT
见到陈晓静,是8月6日的下午两点。在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五庭开庭现场,她已经等了当事人半个小时。“虽然约好一点半,但有些当事人可能得从很远的地方甚至外地赶过来,等等很正常。”说到这些,陈晓静语气自然平静。
“假如我是当事人”“多换位思考,就会理解他们”“多跑两趟腿、多打几个电话,能调解成功,也值得”……在法院系统工作26年,这一直是陈晓静对自己的要求。去年,在她办理的案件中,调解结案率达到85%,这在全国中级法院民事审判中也极为少见。多年来,她所审理的案件无一错案、无一上访。
“调解是个良心活”
婚姻家庭、老人赡养、债务纠纷、邻里矛盾……民事案件特别是传统民事案件看似琐碎,但每一件都事关百姓切身利益,尤其是二审民事案件,大都矛盾尖锐,调解难度极大。
对法官来说,判决一起案件相对容易,而调解或许需要多耗费几倍的精力,这不仅需要超常的耐心和高超的技巧,更需要发自内心的责任意识和维护稳定的大局意识。
在陈晓静眼里,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,都应该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调解,“调解是个良心活,多跑几趟腿、多打几个电话,能让当事人双方和气解决纠纷,那就都值得。有些当事人是在气头上或是碍于情面,坚持对簿公堂,如果图省事,一判了之,或许会给他们带来终生遗憾,会导致一个甚至多个家庭的不幸。”
仔细了解案件来龙去脉,多次跟双方沟通,陈晓静用自己对工作的耐心和对当事人的爱心,不厌其烦地处理着每一个经手的案件。
70多岁的老人于某,卧病在床,急需用钱,而多年来,其台胞丈夫汇给她的钱款由其大女婿柳某负责管理,如今,柳某却拒绝拿出这笔钱款。于某起诉后,一审判决柳某全部返还。
因老人子女众多,错综复杂的案件诉讼引发了家庭大动乱。二审中,陈晓静仔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,多方打听背后的故事和钱款的去处等,在数次约见双方当事人和亲属代表,多次调解、多次沟通后,最终将返还钱款问题、老人赡养问题和这一家人相互之间的民事、执行等8起案件一并调解成功。在协议签订后,她先后几次电话回访,并亲自到老人家中看望,多年卧床的于某握着她的手激动地痛哭不止:“多亏了你,我们一家人才重归于好,不然,我就是走也不甘心哪。”
类似的案件一起又一起,不管多么复杂多么难处理,陈晓静从未退缩,她总是说,“看到一张张纠结的脸从我这里离开时,眉头是舒展开的,我特别欣慰。每个当事人,都有自己的经历、难处和苦衷,只要揣着一颗理解、体谅的心,设身处地替他们想想,就一定能实现案结事了。”
自创“民事调解九法”
近几年来,陈晓静年均审结案件200余件,调撤率达85%以上,这也塑造了她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丰富的调解经验。
在工作中,她总结的“平等对待法、耐心倾听法、关注细节法、换位思考法、释法析理法、巧借资源法、直面焦点法、全程调解法和持续跟进法”等民事案件调解九法,在同行中引起强烈反响。
“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、去沟通,百姓之间,哪有过不去的坎儿。”刑满释放人员林某,回归社会后租住在一处简陋的阁楼里。楼下邻居因为歧视屡次放狗将他咬伤,林某将邻居告上法庭,一审判决邻居赔偿365元。二审时,林某多次在电话中说,“像我这样的人找个工作不容易,没时间上法院,你们随便吧。”
陈晓静工作之余,主动来到林某家里,跟老朋友拉家常一样聊起他的工作、生活、父亲的身体、他新学的技术等等。整整一上午,林某深受感动,坦诚地说,没想到法官会亲自来家里跟他聊天,这是出狱后他第一次感觉到不比别人低一截。后来,林某主动表示愿意跟邻居和解,没有走上法庭,双方冰释前嫌。
要耐心倾听、了解当事人的诉求,要仔细观察当事人的习惯、性格,要尽可能地给双方同等的时间和机会表达意见,要多走下法台和他们“零距离”“面对面”;距离远的,调调时间,不方便请假的,就周末办理……一条条、一件件,陈晓静用看似不起眼的小举动,感动着每一个人。“法律需要维护、司法必须公正,但人都是有感情的,我努力做好‘桥梁’,有时候双方自己就要求和解了,从大处说,社会稳定也就不愁了。”陈晓静说。
“出力不讨好”的“调解神人”
在同事们的眼里,陈晓静是个不折不扣的“调解神人”:连续3年办案数量第一,调解率年年创新高;2011年被评为法院系统调解能手、2012年荣立省高院个人二等功、2013年荣立一等功。
然而,每一件民事案件都可能牵涉到法律关系、伦理道德、心理情感的多重考验,“出力不讨好”的尴尬更是时常遇到。
在一起当事人韩某与青岛某公司的身体权纠纷案中,因一审错列了诉讼主体,二审只能发回重审。而重审,意味着家庭困难的韩某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拿不到赔偿款。当陈晓静将法理讲给韩某听时,情绪激动的韩某认定她收受了对方的好处,多次闹访告状。双方律师都劝陈晓静没必要如此费心费力,发回原审法院图个清静。
但是,“倔强”的她忍着委屈,面对当事人的不信任和不配合,一个又一个电话,一次又一次解释,反思自己、分析原因,多次调整调解方案,最终,案件得以解决,韩某拿到赔偿款后,一再道歉道谢。
“谁作为当事人都心急,那种心情可以理解,多换位思考,多想办法,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。”面对误解、面对指责甚至辱骂,她总是咽下委屈,直到案件解决,在她看来,只要当事人双方满意,她的付出就值得。
——本文载于2014年8月13日《大众日报》18版
见到陈晓静,是8月6日的下午两点。在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五庭开庭现场,她已经等了当事人半个小时。“虽然约好一点半,但有些当事人可能得从很远的地方甚至外地赶过来,等等很正常。”说到这些,陈晓静语气自然平静。
“假如我是当事人”“多换位思考,就会理解他们”“多跑两趟腿、多打几个电话,能调解成功,也值得”……在法院系统工作26年,这一直是陈晓静对自己的要求。去年,在她办理的案件中,调解结案率达到85%,这在全国中级法院民事审判中也极为少见。多年来,她所审理的案件无一错案、无一上访。
“调解是个良心活”
婚姻家庭、老人赡养、债务纠纷、邻里矛盾……民事案件特别是传统民事案件看似琐碎,但每一件都事关百姓切身利益,尤其是二审民事案件,大都矛盾尖锐,调解难度极大。
对法官来说,判决一起案件相对容易,而调解或许需要多耗费几倍的精力,这不仅需要超常的耐心和高超的技巧,更需要发自内心的责任意识和维护稳定的大局意识。
在陈晓静眼里,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,都应该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调解,“调解是个良心活,多跑几趟腿、多打几个电话,能让当事人双方和气解决纠纷,那就都值得。有些当事人是在气头上或是碍于情面,坚持对簿公堂,如果图省事,一判了之,或许会给他们带来终生遗憾,会导致一个甚至多个家庭的不幸。”
仔细了解案件来龙去脉,多次跟双方沟通,陈晓静用自己对工作的耐心和对当事人的爱心,不厌其烦地处理着每一个经手的案件。
70多岁的老人于某,卧病在床,急需用钱,而多年来,其台胞丈夫汇给她的钱款由其大女婿柳某负责管理,如今,柳某却拒绝拿出这笔钱款。于某起诉后,一审判决柳某全部返还。
因老人子女众多,错综复杂的案件诉讼引发了家庭大动乱。二审中,陈晓静仔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,多方打听背后的故事和钱款的去处等,在数次约见双方当事人和亲属代表,多次调解、多次沟通后,最终将返还钱款问题、老人赡养问题和这一家人相互之间的民事、执行等8起案件一并调解成功。在协议签订后,她先后几次电话回访,并亲自到老人家中看望,多年卧床的于某握着她的手激动地痛哭不止:“多亏了你,我们一家人才重归于好,不然,我就是走也不甘心哪。”
类似的案件一起又一起,不管多么复杂多么难处理,陈晓静从未退缩,她总是说,“看到一张张纠结的脸从我这里离开时,眉头是舒展开的,我特别欣慰。每个当事人,都有自己的经历、难处和苦衷,只要揣着一颗理解、体谅的心,设身处地替他们想想,就一定能实现案结事了。”
自创“民事调解九法”
近几年来,陈晓静年均审结案件200余件,调撤率达85%以上,这也塑造了她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丰富的调解经验。
在工作中,她总结的“平等对待法、耐心倾听法、关注细节法、换位思考法、释法析理法、巧借资源法、直面焦点法、全程调解法和持续跟进法”等民事案件调解九法,在同行中引起强烈反响。
“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、去沟通,百姓之间,哪有过不去的坎儿。”刑满释放人员林某,回归社会后租住在一处简陋的阁楼里。楼下邻居因为歧视屡次放狗将他咬伤,林某将邻居告上法庭,一审判决邻居赔偿365元。二审时,林某多次在电话中说,“像我这样的人找个工作不容易,没时间上法院,你们随便吧。”
陈晓静工作之余,主动来到林某家里,跟老朋友拉家常一样聊起他的工作、生活、父亲的身体、他新学的技术等等。整整一上午,林某深受感动,坦诚地说,没想到法官会亲自来家里跟他聊天,这是出狱后他第一次感觉到不比别人低一截。后来,林某主动表示愿意跟邻居和解,没有走上法庭,双方冰释前嫌。
要耐心倾听、了解当事人的诉求,要仔细观察当事人的习惯、性格,要尽可能地给双方同等的时间和机会表达意见,要多走下法台和他们“零距离”“面对面”;距离远的,调调时间,不方便请假的,就周末办理……一条条、一件件,陈晓静用看似不起眼的小举动,感动着每一个人。“法律需要维护、司法必须公正,但人都是有感情的,我努力做好‘桥梁’,有时候双方自己就要求和解了,从大处说,社会稳定也就不愁了。”陈晓静说。
“出力不讨好”的“调解神人”
在同事们的眼里,陈晓静是个不折不扣的“调解神人”:连续3年办案数量第一,调解率年年创新高;2011年被评为法院系统调解能手、2012年荣立省高院个人二等功、2013年荣立一等功。
然而,每一件民事案件都可能牵涉到法律关系、伦理道德、心理情感的多重考验,“出力不讨好”的尴尬更是时常遇到。
在一起当事人韩某与青岛某公司的身体权纠纷案中,因一审错列了诉讼主体,二审只能发回重审。而重审,意味着家庭困难的韩某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拿不到赔偿款。当陈晓静将法理讲给韩某听时,情绪激动的韩某认定她收受了对方的好处,多次闹访告状。双方律师都劝陈晓静没必要如此费心费力,发回原审法院图个清静。
但是,“倔强”的她忍着委屈,面对当事人的不信任和不配合,一个又一个电话,一次又一次解释,反思自己、分析原因,多次调整调解方案,最终,案件得以解决,韩某拿到赔偿款后,一再道歉道谢。
“谁作为当事人都心急,那种心情可以理解,多换位思考,多想办法,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。”面对误解、面对指责甚至辱骂,她总是咽下委屈,直到案件解决,在她看来,只要当事人双方满意,她的付出就值得。
——本文载于2014年8月13日《大众日报》18版